-
-
維克托·彼得洛維奇·伊萬諾夫是俄羅斯知名人士、法學博士,20世紀90年代曾與普京一起在圣彼得堡市政府工作,后任俄總統辦公廳副主任、總統顧問等職,是俄羅斯聯邦國家一級顧問,2018年起擔任俄羅斯之家國際科技合作協會(以下簡稱“俄羅斯之家”)主席。
“中國科技創新令人印象深刻”——訪俄羅斯之家國際科技合作協會主席伊萬諾夫博士|今日視點
-
-
不少球迷都有這樣的感想:國際足球錦標賽常常會帶來創新,無論是比賽風格、戰術方法,還是1998年世界杯上羅馬尼亞隊帶來的“黃色旋風”。而近年來,球迷們享受到了另一種“科技范兒”帶來的“新鮮感”,比如能幫助裁判做出更準確判斷的智能技術。
2024歐洲杯:智能技術成為裁判好“幫手”
-
-
乘坐波音“星際客機”進入軌道的NASA宇航員布奇·威爾莫爾和蘇尼·威廉姆斯,原定在空間站停留一周后于6月13日返回地球,但由于“星際客機”持續出現問題,他們逗留的時間已第三次延長。
“星際客機”連出狀況,宇航員被迫滯留太空
-
-
近日,施普林格·自然集團發布“2024自然指數研究領導者”排行榜,中國科學院位列榜單首位。這是中國科學院第12次蟬聯該排行榜全球第一。在榜單前十強中,中國科研機構占據七個席位。
全球學術生態中的中國審稿人角色
-
-
2024年6月24日是值得銘記的日子,全國科技大會、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兩院院士大會在京召開,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授予10人。他們是那些扎根中國創新沃土、與中國同行密切合作、為國際科技交流作出顯著貢獻的國際專家中的杰出代表。
東方熱土的開放與包容
-
-
“研究型大學如何培養面向未來的高水平創業型人才?”這是高等教育發展的核心話題之一。近日,科技日報記者走訪了德國慕尼黑工業大學,訪問了德國國家科學院院士、曾任該校常務副校長多年的孟立秋教授,與她一起深入探究慕尼黑工大的人才培養之道。
高校如何培養創業型人才
-
-
“極端制造”泛指當代科學技術難以逾越的制造前沿,由中南大學鐘掘院士在全球范圍內率先提出,其內涵隨著人類科技的發展不斷豐富與完善。為填補極端制造領域的專業期刊空白,《極端制造(英文)》期刊于2019年創辦。
《極端制造(英文)》:立足科技前沿 服務學術同行
-
-
人工智能(AI)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進。這是一個AI新紀元,在AI的幫助下,科研的邊界被不斷拓寬,解決復雜問題的速度越來越快,但必須警惕:AI也能極大提高犯罪分子的“生產力”。
用AI犯罪的五種方式亟待防范
-
-
去年10月,德國柏林自然歷史博物館慘遭網絡攻擊。該館科學家無法獲得工作所需的數據和程序,導致項目被擱置,研究暫時陷入停滯狀態。幾個月后,系統才逐漸恢復。
警惕!黑客盯上高校和研究機構
-
-
天體物理學、納米科學、神經科學,可以分別用極大、極小和極復雜來形容。在很多人理念中,這些基礎科學距離人們日常生活十分遙遠。但是,被科學界傳為佳話的慈善家弗萊德·科維理有一個深深的信仰:基礎科學最終會為每個人更美好的生活指明方向。
2024年科維理獎獲獎理由——拓展對極大、極小和極復雜事物的理解|今日視點
-
-
多年來,科學界對阿爾茨海默病的研究幾乎都建立在一個名為“β淀粉樣蛋白沉積”的假說上。在長達18年的時間里,基于這一假說的論文被視為該領域的奠基性研究。這一假說也以其深遠影響力指導著該領域的研究方向和新藥開發。
阿爾茨海默病奠基性論文造假掀巨瀾|今日視點
-
-
54歲的麗莎·皮薩諾是全球第二例豬腎移植患者,但她接受的卻是“全球首例人工心臟和豬腎活體移植聯合手術”。今年4月,這項手術成功完成并在世界范圍內引發轟動。
異種器官移植在挫敗中燃起希望|今日視點
-
-
在提供購房和租房建議時,AI對黑人用戶傾向于推薦低收入社區,這一行為被指存在種族偏見,映射出長期存在的住房歧視問題。隨著人工智能(AI)技術不斷發展,其潛在問題也日益凸顯。ChatGPT等AI大模型頻頻暴露出的偏見和歧視傾向,正是這一問題的縮影。
人工智能的“偏見”能否消除
-
-
近日,新加坡航空公司一架航班在從英國希思羅機場飛至新加坡樟宜機場的途中,遭遇嚴重湍流迫降曼谷素萬那普機場。事故造成2人死亡,數十人受傷。飛行數據顯示,在飛行數分鐘內高度急速下降約2133米,人和物體都被拋向機艙頂部。這是該航空公司24年來發生的首起致命事故。
氣候變化會讓飛行遭遇更多更強湍流嗎|今日視點
-
-
法國“科技萬歲”創新展(vivatech)于22日至25日在巴黎舉行。“科技萬歲”是歐洲規模最大的創業和科技盛會,今年匯集了40多個國家館、12000個初創項目和近3000家參展商,期間舉辦了兩百余場科創活動,接待訪客近20萬人次。
中國智慧閃耀法國“科技萬歲”展
-
-
世界衛生組織數據顯示,癌癥是最令人擔憂的全球疾病之一。2020年約有1000萬人死于癌癥,預計到2040年,癌癥新增病例將增至2950萬例。隨著全球癌癥發病率不斷上升,發達國家癌癥藥物的使用量也以每年約10%的速度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