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洪敬譜
機器化學家、火箭整流罩、第三代飛行汽車……4月26日至28日,以“科技打頭陣,創新贏未來”為主題的第三屆中國(安徽)科技創新成果轉化交易會(以下簡稱“科交會”)在安徽合肥舉辦。
會上,一批批創新技術登場亮相,一項項科技成果成功對接,創新鏈和產業鏈在這里實現“相望又相見”。
首發首展產品彰顯科創動能
走進科技引領展區,合肥機數量子科技有限公司展示的機器化學家“小臨”格外亮眼。它是全球首個數據智能驅動的全流程機器化學家平臺,通過融合量子化學計算與數據智能算法,集成40臺科研機器人與智能化學工作站,覆蓋“讀—想—做—創”科研全流程,廣泛應用于高熵材料、能源催化劑等領域。
“在實驗室中,機器化學家‘小臨’是材料研發領域的智能科研助手,它能夠將先進科研方法進行系統轉化,為企業或科研院所提供科研助力。”公司市場營銷部業務經理姚愛華說。
科技引領展區包括國家科技計劃項目重大科技成果板塊、中國科學院板塊、中國工程院板塊等,參展單位總數378家,展品數1204件,首發首展占比28%,國際領先占比18%。
在科大硅谷板塊,記者看到了合肥國鏡儀器科技有限公司的國內首臺冷場掃描電子顯微鏡。“它實現了國內在高端電鏡領域‘零’的突破。”該公司市場部負責人孫鵬飛說。
科大硅谷板塊的另一項產品——由安徽夢克斯航空科技有限公司研發的火箭整流罩,吸引了許多關注。前不久,該整流罩作為火箭的關鍵部件,為“谷神星一號”遙十七運載火箭成功發射提供了全周期保護。
“本屆科交會,科大硅谷共征集展品87件,首發首展23件,其中展品89%達到國內領先及以上水平。”科大硅谷服務平臺(安徽)有限公司品牌傳播中心負責人吳丹說。
此外,眾多耀眼成果齊聚科交會:全球首臺真正達到大規模商用、拍攝真人3D數字人的智能設備——優鏈3D云陣相機,國內首個5G網聯版無人機自動方艙——天驛方艙,全國首個水泥建材行業AI大模型——海螺大模型……這些產品集中彰顯了我國科技創新蓬勃發展的強勁動能。
科技創新成果走向廣闊市場
在科交會期間,一批來自全國各地的科技創新成果走向廣闊市場。
在重點高校板塊,記者見到了由清華大學全球首發的“猛獅第三代飛行汽車”。“這款產品借鑒蜻蜓靈活度高、模態轉換迅速的生物構造優勢,采用了輕量化且緊湊的結構設計,能更好滿足城市立體交通環境的行駛需求,是解決未來城市交通擁堵難題的理想選擇。”清華猛獅智能飛行汽車項目市場總監董一帆說。
該項目由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李駿領銜,在清華大學蘇州汽車研究院孵化。當前正在合肥注冊成立新公司,科交會期間已和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安徽中心成功簽約。
此外,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攜50余件展品集中亮相本屆科交會。“我們希望助力長三角乃至全球的創新成果落地安徽,同時也推動安徽的創新成果走向世界。”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主任劉慶對記者說。
在中國科協所屬全國學會板塊,玄武巖纖維及其復合材料系列制品引起了觀眾的注意,這是東南大學玄武巖纖維生產及應用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的科技成果。“該成果克服了大體積混凝土抗裂、瀝青路面高低溫等問題,實現輕質高強、綠色環保、無磁、耐腐等特性,應用十分廣泛。”該中心副主任、江蘇綠材谷新材料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魏星說,公司正積極洽談合作,有望在安徽投資。
本屆科交會共征集自2025年1月以來的科技成果4280項,初步對接成功項目400項,對接金額突破1000億元。
近年來,安徽堅持科技打頭陣,下好創新先手棋,著力打造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科技創新策源地,不斷開創高質量發展新局面,區域創新能力穩居全國第一方陣。
“我們將以科交會為契機,進一步凝聚合作共識,拓寬合作領域,把科技創新‘最大變量’轉化為安徽高質量發展的‘最大增量’。”安徽省人民政府副省長張曙光在科交會開幕式上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