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吳葉凡
4月27日,中國核能行業協會2025春季核能可持續發展國際論壇開幕。中國核能行業協會輪值理事長楊長利介紹,截至目前,中國商運核電機組58臺、裝機容量6096萬千瓦,核準在建機組44臺,裝機容量5235萬千瓦,總規模升至世界第一。
核能是碳足跡因子最低的能源之一。在“雙碳”目標驅動下,中國核能發展迎來新的戰略機遇期。楊長利介紹,2024年中國核電發電量4447億千瓦時,位居全球第二,占全國總發電量的4.72%,等效減排二氧化碳3.34億噸。當天發布的《中國核能發展報告(2025)》藍皮書顯示,截至2024年底,我國在建核電機組28臺,總裝機容量3370萬千瓦,在建機組裝機容量連續18年保持全球第一。2030年,中國核電在運裝機預計達到1.1億千瓦。
中國核電規模位居全球前列的同時,核電安全運行業績保持國際先進水平。楊長利介紹,大陸地區核電機組已安全運行600多堆年,從未發生國際核事件分級(INES)2級及以上的運行事件。根據世界核運營者協會(WANO)最新的全球核電機組業績指標數據統計,我國大陸地區核電機組指標82.18%達到優秀值(前1/10),84.79%達到先進值(前1/4),92.07%達到中值(前1/2),持續保持領先水平。
楊長利同時指出,經過40年探索和實踐,我國成為世界上少數幾個擁有完整核電工業體系的國家之一。核電工程安全、質量、進度、造價控制等保持國際先進水平,具備同時建造40余臺核電機組的工程能力;建成了覆蓋壓水堆、重水堆、高溫氣冷堆等多種堆型的核燃料元件加工供應體系,為核能可持續發展提供堅實支撐。
記者了解到,目前,我國已形成三代壓水堆“華龍一號”“國和一號”自主品牌,開發了具有四代特征的高溫氣冷堆、鈉冷快堆,以及小型模塊化反應堆等先進核電技術。其中,自主三代核電技術已全面進入批量化建設階段,“華龍一號”在國內外已有7臺機組投入商運、26臺機組核準在建,國家科技重大專項高溫氣冷堆、“國和一號”示范工程已分別于2023年、2024年底投入商運。全球首個陸上商用模塊化小堆“玲龍一號”完成外穹頂吊裝,預計2026年建成投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