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記者 張格 戴斌 謝櫻
兩千多年前,中國古人享用的米飯是何種滋味?近日,湖南大學岳麓書院公布一項新文科研究與改革實踐項目最新成果,其師生團隊依據西漢簡牘《食方》所記載的食譜,以古法工藝“復刻”了兩千多年前的米飯。
簡牘《食方》出土于西漢第一代沅陵侯吳陽之墓——湖南省沅陵縣虎溪山一號漢墓,記載了西漢初期湖湘地區對各類食材的處理和烹制方式。蒸米飯、煨雞湯、烤兔頭、清蒸魚……無不彰顯出漢代貴族對精致飲食的追求。
“在書院開設的《湖湘飲食文化》通識課程上,我讀到了《食方》簡。透過一枚枚豐富有趣的簡牘,仿佛看見兩千多年前的‘吃貨’,古人的模樣變得十分鮮活。”湖南大學人文科學試驗班學生羅佳奕說。
能不能解讀食譜并復刻古人的飯菜,嘗嘗兩千多年前的湖湘美食究竟是什么味道?來自岳麓書院歷史、哲學、文博專業,以及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湖南大學設計藝術學院的11名學生組成跨學科交叉團隊,分為研讀、實驗、攝制、設計組,各展所長,嘗試還原制作“古食”。
“盡管學界已有許多相關研究成果,但由于簡牘文字殘缺不全,加之一些古文字在當下的內涵意義已經發生了變化,這都給解讀《食方》食譜工作帶來挑戰。”研讀組成員、岳麓書院學生熊宇璇說,尤其是簡牘中并未注明烹飪時長,只能邊研讀、邊實驗、邊調整。
“如今的食材、烹飪工具、生火方式等,都較古時發生了巨大變化。盡管沒有辦法做到完全復原,但將漢代工藝與當代技術相結合,學生們也能從中汲取許多智慧。”指導教師、岳麓書院副教授石瑊說,如古代蒸飯所使用的甗已難以獲得,團隊就使用在當下農村地區依然能見到的甑子和砂鍋作為炊具,也能達到類似效果。
由于水稻種子及稻谷加工技藝不斷優化,今日的大米與兩千年前已不可同日而語。團隊通過尋求烹飪大師賀俊賢的幫助,找到了與漢代湖湘地區稻米品質和形狀接近的秈米品種。
在賀俊賢的指導下,團隊反復實驗,終于再現漢代米飯的制作技藝——
先將米放入水中淘洗,浸泡半小時,瀝干靜置片刻后蒸米20分鐘。熟后,將米取出放置盎中,翻動、扇去蒸汽,再次添水,繼續蒸15分鐘……
“依照《食方》,通過反復蒸煮、快速冷卻等步驟制作的米飯,不僅松散有彈性、口感好,而且含糖量較低,與我們現在追求的健康飲食不謀而合。”賀俊賢說,此次“復刻”的米飯有望成為餐廳未來菜品創新的一大特色。
石瑊說,從湖南玉蟾巖出土的萬年稻谷顆粒,到澧陽平原上從史前至今的馥郁稻香,再到湖南雜交水稻創新研究不斷取得新成果,稻米始終與湖南緊密相連,成為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的文明符號。
據了解,接下來該團隊還將繼續還原《食方》中對肉類、香料等其他食材的運用。
岳麓書院院長肖永明說,近年來岳麓書院致力于新文科建設,引導師生組建跨學科、跨領域的研究與實踐隊伍,開展有組織的科研,今后將推出更多新文科研究與實踐相融合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