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我國人形機器人領域不斷取得新突破,在大模型的催化下,正加速從實驗室走向生產線。而與此同時,很多人也在期待,人形機器人能夠成為家庭一員,為我們承擔一些家庭保姆類的服務。那么人形機器現在究竟發展怎樣,距離進入家庭還有多遠呢?
杭州一家機器人企業的終極目標,是訓練出可以進入家庭環境的智能保姆機器人。現在他們的機器人小智已經可以脫離人的操控,執行往透明玻璃杯里倒牛奶的任務。
然而,這距離工程師們的理想預期,還差得比較遠。比如小智會經常把水倒灑,而外部環境的變化,比如杯子的擺放位置、尺寸型號,甚至是瓶口角度,都會影響機器人執行指令的準確性。與此同時,小智還存在視覺局限,不能實現往不透明杯子里倒牛奶的動作。
接下來,工程師們還要對機器人進行繼續優化。然而,對于機器人進入家庭的目標而言,倒牛奶只是萬千需求中的冰山一角。工程師們還在訓練機器人制作三明治、拌水果沙拉、用微波爐熱玉米、整理臟亂桌臺、熨衣服疊衣服等家務技能。
為了讓具身智能機器人加快進化,加速訓練和數據采集至關重要。上海張江就有一家具身智能“數據工廠”,專門采集海量實操數據,再結合通用具身基座大模型,加強訓練,讓機器人更聰明。這個數據工廠共有100余臺數采機器人,單日產能超過5萬條高質量的具身數據。
實際上,除了訓練數據短缺,很多訓練數據難以共享通用也是制約具身智能機器人發展的一個難題。今年3月,一個名為“格物”的新一代具身智能仿真平臺在上海發布,新的智能平臺可以實現一套代碼覆蓋百余款機器人。
當然,僅有聰明的大腦還不足以讓機器人達到進入家庭服務的要求,擁有一個結實、靈活而又安全可靠的身體,同樣重要。
人形機器人是技術集成度極高的產品,作為末端執行器,靈巧手具有高度靈活性和精確控制能力,是人形機器人實現精細操作的關鍵部件。如果說機器人是自動化的“最后一公里”,而靈巧手則是機器人的“最后一厘米”。
北京一家專門研發靈巧手的企業生產的靈巧手不僅能穩穩抓起十公斤的啞鈴,還能捏住細小的針線,在工作人員的操控下完成穿針引線,還可以操作電鉆,在木板上精確鉆孔。
如今,他們的靈巧手產品已經在全國20家工廠的車間里得到應用。一些功能強大的靈巧手,已經初步顯示出超越人類的功能。北京另一家生產靈巧手觸覺傳感器的企業,能夠讓靈巧手隔著包裝紙,憑借2秒鐘的抓握觸摸,就能精準分辨里面物體的材質是塑料還是橡膠。
添加了觸覺傳感器的靈巧手可以輕松拿放生雞蛋,讓抓握力度時刻保持平衡狀態,保證雞蛋毫發無損。它還可以輕松抓起軟塌的豆腐、果凍,還有易碎的薯片、藍莓等食物,還能輕松從紙抽里抽出易破損的紙巾。這些考驗的正是靈巧手在執行任務過程中,對環境物體的細微感知功能。
河北工業大學機械工程學院研發的機器人可以輕松實現特定位置80公斤以下重量人體的“公主抱”和轉移。眼下,他們正在研究提升觸覺感知、智能皮膚、碰撞安全。安全始終是他們最看重的一項指標。
河北工業大學機械工程學院教授 劉吉曉:我們的目的就是保證即使是視覺失效了,與人發生接觸了,機器人也要第一時間響應感覺到碰撞、感覺到接觸,從而讓機器人停下來。
劉吉曉告訴記者,他們整個團隊在機器人方面的研發,都是以機器人未來進入家庭,成為一名合格的保姆為目標。隨著不斷的優化和迭代,他們的養老護理人形機器人進入家庭的時間可能也不會太久。
河北工業大學機械工程學院教授 郭士杰:五年以后,我堅信人形的多功能護理機器人會陸續走進家庭,它不是立即所有的功能都實現了,它有一個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