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羅云鵬
8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獲悉,該院研究員李漢杰團隊首次證實人體外周神經系統內存在小膠質細胞,這一發現打破了自1919年來“小膠質細胞僅存于中樞神經系統”的傳統認知,為探索外周神經系統發育及其疾病(如慢性疼痛、嗜神經病毒感染等)提供了新視角。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細胞》上。
據悉,該研究依托深圳合成生物研究、腦解析與腦模擬及昆明動物所靈長類設施三大科學裝置,突破傳統模式動物限制。
研究中,團隊在食蟹猴、豬等大型動物及臨床樣本的外周神經節中,發現與中樞神經小膠質細胞基因特征高度相似的細胞類群。
科研團隊成員吳志生介紹,通過表觀遺傳分析和細胞溯源,證實兩者均起源于卵黃囊前體細胞,并具有相似免疫功能,從而證實“外周神經系統小膠質細胞”的存在。
為探尋外周神經系統小膠質細胞的演化歷程,科研團隊進一步對24種脊椎動物的外周神經節進行分析,涵蓋魚類、兩棲類、爬行類和哺乳類。
科研團隊發現,外周神經系統小膠質細胞早在4.3億年前硬骨魚祖先時期就已出現,其數量與物種體型、外周神經元大小呈正相關。
“外周神經系統的小膠質細胞在小鼠和大鼠這一類體型較小的脊椎動物中并不存在。”李漢杰說,“這或許是因為以往的科學研究主要依賴小鼠和大鼠作為模式生物,導致這類細胞一直未被發現。”
此外,研究還揭示,在大型動物中,小膠質細胞直接包裹神經元胞體,形成“神經元—小膠質細胞—衛星膠質細胞”三元結構,刷新了傳統神經科學的外周神經系統二元結構理論。
(科研團隊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