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張夢然
最新一期英國《自然》雜志發表的一項大規模研究稱,帶狀皰疹疫苗能在7年里將癡呆癥新增診斷病例的概率降低約1/5。該結果顯示,帶狀皰疹疫苗或是預防或延緩癡呆癥的一種成本效益較高的策略。不過,仍需開展進一步研究以確定觀察到的效果是否確為因果關系,并理解保護是如何形成的。
近期研究發現了皰疹病毒感染與癡呆癥(包括阿爾茨海默病)發病風險上升之間的關聯,提出了疫苗接種是否具有保護效果的疑問。不過,測試這個假說很難,需要大規模、匹配的疫苗受試者和對照個體,以及很長的隨訪期。
為了解決常見的偏差問題,美國斯坦福大學團隊利用了威爾士的一項政策:1933年9月2日或之后出生的人從2013年9月1日起有至少一年的資格可接種帶狀皰疹疫苗,而此日期之前出生的人則沒有資格。這一特殊政策讓團隊可以比較有資格和沒資格打疫苗的個體,他們的年齡只差幾周,因此所有特征基本相似。
團隊利用電子健康數據比較了1925年9月1日至1942年9月1日之間出生的282541名個體中有資格和沒資格打疫苗的人的癡呆癥新增診斷病例。他們發現,接種帶狀皰疹疫苗在7年的隨訪期里將癡呆癥新增診斷病例的相對概率降低了約20%。這種效果在女性中大于男性。接種帶狀皰疹疫苗的成年人比例在因為大了一周而不能接種疫苗的人群中為0.01%,而在符合資格的日期一周后出生的人群中上升到了47.2%。除了疫苗接種率上升,這兩個年齡只相差幾周的人群不太可能有系統性差異,因此極大降低了出現偏差的可能性。
團隊也提出了可能的原因,潛伏的帶狀皰疹病毒被激活的幾率下降,或是該疫苗誘導了更廣譜的免疫機制。他們指出,仍需以隨機試驗的形式開展進一步研究,雖然仍不完全清楚帶狀皰疹疫苗如何降低癡呆癥風險,但該研究意義重大。
同時發表的新聞與觀點文章寫道,“該疫苗或代表了一種成本效益高的干預手段,其公共衛生益處大大超出了其預期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