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記者 黃超
浙江杭州春季首場大規模線下人才招聘會,830家企業推出2.1萬個崗位,半數聚焦人工智能算法、大模型研發;華東理工大學春季重點單位專場招聘會,前十號展位成了人工智能、集成電路的“熱門求職走廊”……人工智能賦能千行百業,不少用人單位“擴招”相關崗位。
“人工智能+”為就業市場提供新機遇。當前,在就業市場活躍的人工智能崗位有哪些?反映出怎樣的產業發展趨勢?長期來看,人工智能產業哪些職業值得關注?近日,記者走進校園和產業應用一線采訪。
人工智能廣泛落地,算法人才供需兩旺
寧夏吳忠利通區扁擔溝中心學校,是當地智慧課堂創新實踐應用項目試點校。智慧教室里,一堂語文課正在進行,學生們分組討論,并通過平板電腦將答案上傳系統。
“27次問答,追問占比22%。”下課后,教師收到一份人工智能課堂報告,涵蓋師生問答、課堂行為等,提醒其針對性地改進教學方法。這份報告源自2000公里外的廣東,由廣州視睿電子科技公司研發的課堂智能反饋系統提供。
“報告的生成離不開背后的算法工程師。”吳捷是廣東工業大學碩士生,在視睿科技自然語言處理方向的算法工程師崗位實習。這段時間,他參與了課堂智能反饋系統的數據處理,以及大模型訓練、評測工作。
“系統搭載了教育大模型,我們對課堂環節進行多模態數據采集和分析,讓系統準確捕捉師生問答等有效信息,反復學習這些數據。”吳捷說,與此同時,將教育教學理論轉換為人工智能掌握的語言,訓練其提出專業建議。
隨著人工智能技術向更多場景延伸,“人工智能+”浪潮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變著人們的工作與生活。“人工智能+教育”“人工智能+金融”“人工智能+醫療”……傳統行業迎來智能化新機遇。
以視睿科技為例,其主營的液晶顯示主控板卡、交互智能平板等人工智能產品,廣泛應用于家電、教育、企業服務等領域。“人工智能技術涉及研發、生產、服務全流程,需要大量算法人才。”公司首席技術官楊銘表示。
在多地春招市場,算法工程師崗位供需兩旺。招聘平臺數據顯示,今年春招,機器人算法工程師招聘同比增長超30%。從行業分布看,招聘機器人算法工程師最多的行業是人工智能。
“一方面,要對現有大模型進行性能調優及工程化落地,通過技術創新降成本;另一方面,需突破具身智能、多模態融合等技術瓶頸。這些技術需求,帶動了算法工程師等崗位的招聘需求。”楊銘說,“數理基礎扎實、動手能力強的學生,只要具備一定的人工智能學習背景,我們就非常歡迎。”
算力需求激發關鍵硬件發展潛力,為求職帶來利好
算力是人工智能發展的核心要素之一。人工智能在各領域的快速應用發展,也增加了對高算力、高性能的人工智能加速器的需求,相關產品產量快速增長。
“人工智能加速器是專門用來加速人工智能任務處理的硬件,能快速理解大量信息,幫助手機、電腦等設備完成以往難以高效解決的任務,比如圖像識別、語音識別、自然語言處理等。”上海交通大學博士研究生王旭航即將畢業,入職上海華為技術公司從事研發工作。
“讀博期間,我見證了人工智能從起步進入‘深思考’階段,用戶需求指數級增長。這讓我們相關專業的學生在找工作時,選擇面更寬了。”王旭航說,這幾年明顯感到人工智能加速器研發崗位的需求在增加,“我應聘的崗位今年還招了幾名博士生和碩士生。”
“在企業辦公、工業互聯網等場景中,高效部署人工智能加速器非常重要。我未來參與研發的主要涉及通信領域,通過設計專用的人工智能加速器提高運行效率。”王旭航介紹。
根據中國人工智能計算力發展評估報告,2024年我國智能算力規模同比增長74.1%。“這意味著人工智能加速器作為關鍵硬件,將有更大的發展潛力和市場空間。”上海交通大學人工智能學院教授張婭表示,對有志于投身這場科技革命的年輕人來說,正是抓住機遇的時候。
這兩年,張婭指導的一些學生也進入科技企業從事相關工作。“人工智能加速器設計和研發是跨學科的,不僅需要深厚的電子工程知識,還要對計算機體系結構、機器學習算法有較深刻理解。”張婭說,相關團隊通常由軟件工程師、硬件工程師和系統架構師等組成,“行業對專業人才的需求很大,為學生求職帶來利好。”
采訪中記者發現,有的地方積極布局算力基礎設施建設,招商、引才同步推進,通過項目落地匯聚人才要素。多地在人工智能人才吸引和產業布局方面主動作為,以在人工智能產業競爭中贏得先機。
建造維護“數字高速公路”,相關崗位增加
“請規劃最快的回家路線。”杭州一名車主坐進汽車,對著車內搭載的智能系統發出指令。幾乎同一時間,車輛啟動導航,根據實時交通信息選擇最佳路徑。要想語音指令快速響應,讓系統迅速做出可靠判斷,就需要數據傳輸更高效。
數據,是人工智能大模型訓練的“燃料”。通過海量數據的訓練,大模型才能具備強大的泛化能力。近年來,數據科學家、分析師、工程師等,成為人工智能領域較受歡迎的崗位。與此同時,一些聚焦技術底座的職業,因其處于打基礎、利長遠的重要環節,也受到科技企業關注。
浙江大學應屆畢業生席少珂前不久通過校園招聘,收到阿里云智能集團的錄用通知,崗位是網絡技術高級開發工程師。“我報考的基礎設施事業部負責為用戶提供計算、存儲、網絡等基礎云服務。”在她看來,這個崗位就是為人工智能世界建造和維護“數字高速公路”“超級計算工廠”。
“大模型訓練過程中,海量數據進出服務器。我們會研究設計更寬敞快速的數據通道,讓訓練速度更快、成本更低。”席少珂說,數據既要“跑得快”,還要“不迷路”。比如,當服務器宕機,數據傳輸需要自動切換路線,繞過“危險路段”。“我們的工作可以讓人工智能基礎設施更高效、更穩定。”
這類崗位需求為何增加?席少珂認為:首先,人工智能網絡基礎設施涉及硬件傳輸、協議設計、故障容錯等多個細分領域,需要大量網絡“匠人”各展所長。其次,技術底座一旦出問題,會影響用戶安全、企業利益,這就要求每個技術細節極致打磨。最后,隨著人工智能快速發展,網絡技術必須同步升級,既要追趕現有技術,又要預研未來需求,需要更多人手參與快速迭代。
據介紹,阿里巴巴集團已啟動春季2026屆實習生招聘。更加注重人工智能方向,相關崗位占比近五成;部分人工智能業務部門占比更高,在阿里云超80%。阿里云資深招聘總監曹彬介紹,公司涉及數據的崗位增多。比如多模態工程師,開發和優化支持文本、圖像、音頻、視頻等多模態數據的人工智能模型;再如合規專家,制定人工智能系統的數據隱私保護策略,確保技術應用符合法律法規。
校園招聘中,人崗相適度如何?曹彬告訴記者,隨著新崗位需求擴大,存在一定的人才結構性短缺。“從企業用人角度看,打好理論基礎的同時,希望增加與應用場景相關的實踐經歷,人才培養與技術迭代同頻共振。”
面對產業發展“熱度高”,專家表示,人才培養要“冷思考”。“行業對高層次、具備綜合能力的人工智能人才有著較大需求。”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研究員王亮表示,近年來高校人工智能專業的報考升溫,但關鍵在于優化人才培養結構,注意質量的提升和人才的合理分布。未來,隨著人工智能技術深入應用,不同層次和領域的人才需求會更加細分,高校在專業設置和課程設計上應更加注重人才的差異化培養,以適應不同產業方向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