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評論員
在近日舉辦的2025中關村論壇年會平行論壇——國際一流科技期刊發展論壇上,有專家呼吁要努力培育世界一流期刊。建設世界一流科技期刊,體現了對標國際提升自我、趕超自我的信心,彰顯了我國爭取更大學術話語權的決心。
科技期刊是展示、交流、傳播科研成果的學術載體,是國家科技競爭力和文化軟實力的直接體現。近年來,我國出臺一系列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政策,實施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等專項,我國科技期刊整體實力顯著提升。在辦刊規模上,2023年我國科技期刊總量已有5211種;從發表能力看,我國科學引文索引(SCI)期刊的刊均發文量從2018年的128篇增長至2023年的163篇;在學術質量上,我國已有166種期刊國際學科排名進入SCI學科前25%,《細胞研究》等榮登國際頂級學術期刊榜,本土期刊國際影響力日益增強。一系列數據顯示,我國科技期刊實現跨越式發展,為服務科技創新發揮了重要作用。
但必須清醒看到,對標建設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目標,我們仍面臨多重挑戰。現階段,我國科技期刊數量整體還不能滿足需求,特別是高水平國際科技期刊承載能力與我國國際論文發表需求相差近20倍。比如在新興交叉學科領域,本土期刊存在空白較多,學科布局結構有待完善。在SCI涉及的178個學科領域中,我國有49個學科領域沒有科技期刊收錄。同時,我國期刊運營能力有待提高,平均每個出版單位出版期刊僅1.17種,出版資源分散,集成度不高。此外,我國科技評價的導向也有待深化完善,科研評價過度偏重論文發表,部分期刊刊發未達學術標準的論文,部分機構把國際知名數據庫收錄情況、影響因子高低直接等同于論文質量……這些均加劇了我國“文章發出去,期刊買進來”的現象,嚴重影響我國科技期刊發展生態。
為加快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我們需要多措并舉破除桎梏。一方面,自身要加強服務導向,學術期刊要展現重大原創科技成果,技術期刊要助力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科普期刊要將科學與教育融合并服務生產生活。另一方面,要堅持深化國際合作,提升期刊學術質量和國際化辦刊水平,建立能承載我國學術成果、擴大影響力和傳播力的期刊平臺。此外,要積極擁抱新技術,借助AI技術對智能審稿、知識圖譜構建、多模態出版等進行實踐探索。
在全球科技競爭格局重構之際,建設世界一流科技期刊既要保持“十年磨一劍”的戰略定力,更需展現“敢為天下先”的創新魄力。通過構建自主可控的學術傳播體系,打造全球知識生產的“中國樞紐”,我國科技期刊必將實現從“跟跑借船”到“領航造船”的跨越,為人類科技事業進步貢獻更多中國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