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陳曦
4月3日,中國資源循環集團有限公司(中國資環)手機安全回收處置示范項目順利完成試運行,開始面向全國省會城市開通手機安全回收處置服務,標志著這一業內首家具備線上線下自主回收、自主拆解、自主熔煉一體化能力的手機回收處置企業,已搭建形成全國性電子涉密載體銷毀處置及資源化利用網絡,手機安全回收處置模式正式向全國復制推廣。
據介紹,該示范項目于1月18日在天津、汕頭啟動試運行,并發出手機安全回收利用第一單。試運行期間,以北京、天津、上海、深圳作為首批4個試點城市,堅持“全鏈條自主可控、信息安全零風險”原則,不斷改進優化消費者體驗。自今日起,全國各省會城市的消費者可通過“芯碎無憂”小程序下單,既可以選擇上門現場破損服務,也能選擇郵寄保密回收。手機的回收、流轉、拆解和破碎等全程可視化、可監控、可溯源。
在銷毀過程中,中國資環融合了先進的物理粉碎與火法冶煉技術。手機回收到汕頭貴嶼處置基地后,在保密車間經過安全拆解、機械破碎、末端熔煉,最終實現手機安全銷毀。同時,利用貴嶼火法項目優化技術路線,可將稀貴金屬有效提煉出來,既保障回收后個人信息不泄露,又實現資源循環利用。
根據行業數據測算,“十四五”時期,我國手機閑置總量或將達到60億部。中國資環黨委書記、董事長劉宇介紹:“大量的閑置手機沒有再利用,這些手機我們稱它為‘抽屜手機’,既存在安全隱患,也是資源浪費。”電子電器中含有金、銀、銅等貴金屬,具有很大的潛在價值。
該示范項目打通了回收處置鏈、產業融合鏈、信息安全鏈等“三個鏈條”。廢舊手機因其數據安全和隱私保護方面的特殊性,在循環利用中必須特殊處理,中國資環與中國郵政強化合作,全面構建前端回收、中端涉密銷毀、末端拆解與高值化利用的全產業鏈循環利用體系,形成了可復制、可推廣、可規模化的商業模式。
針對后續的發展,劉宇表示:“中國資環將始終把創新置于至關重要的位置,以科技創新為引領,驅動模式與管理創新,充分發揮中央企業的引領帶動作用,攻克行業共性難題,全力推動產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方向發展。”
下一步,中國資環將著力暢通資源循環利用鏈條,把手機安全回收處置模式逐步拓展到電腦、硬盤等電子電器全領域,形成全國性廢舊電子電器末端資源回收再利用平臺、全國性廢舊電子產品梯次利用交易平臺,并在再生鋼鐵、動力電池、有色金屬、新能源器件、機動車、再生塑料、綠色纖維及設備更新等細分領域打造一批領軍企業,提升再生資源回收規模化、集約化水平,搭建多層次、立體化、高效率的資源回收再利用體系。
(中國資環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