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張蓋倫
“葉老師,祝賀你破格晉升為教授,希望你在學校真心愛才、悉心育才、傾心引才、精心用才的氛圍中,做好新文科、新農科、新工科有機融合的研究,始終做面向三農問題、面向農業強國的真科研,繼續傳承紅色基因、堅持立德樹人,早日成長為引導學生為學、為事、為人的‘大先生’。”4月2日下午,中國人民大學黨委書記張東剛特地來到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為破格晉升為教授的葉紫薇送上聘書。
29歲,博士畢業入職不到3年,通過戰略性人才職稱評審學校提名制度這一超常規方式,“95后”葉紫薇從助理教授破格晉升為教授。
從啟動提名程序,到召開學院-學部-學校學術委員會,再到學校審議通過,堅持嚴格程序和標準。
這是屬于葉紫薇的故事,也是中國人民大學近年來開展人事人才評價體系改革的又一行嶄新注腳——重視人才、渴求人才、激發人才,讓青年人才在創造期、成長期,持續不斷地得到更好的尊重、培養和發展。
博士畢業時,葉紫薇牽掛著中國“三農”問題,懷抱學以致用的理想,從大洋彼岸學成歸國,只為把研究做在中國大地上。
學術研究中,她用交叉學科思維破解農業政策難題,在國際頂尖期刊發表多篇論文,將生物育種經濟研究寫進《科學》,取得中國農林經濟管理學科的歷史突破。
在延安清涼山,葉紫薇與新入職的同事一起參加“紅色之路”青年教職工主題實踐,感受學校的紅色基因傳承。在海歸人才掛職農業農村部鍛煉期間,她完成一段學術研究與政策研究的“雙向奔赴”。
“以我最新發表的文章為例,研究對象涉及國外的生物育種玉米產業,但呼應的還是中國的現實需要。近年來國家正在加快推進生物育種產業化,政策如何制定、產業如何發展,有很多問題亟待解答。”葉紫薇說。
入職人大不到三年,葉紫薇面臨著青年教師普遍存在的多重壓力,但人大有組織的科研機制、有溫度的考核方式都讓她更加確信自己當初的選擇是正確的。
在人大,葉紫薇用“不急功近利”和“有溫度”形容學校和學院兩級的教師評價體系,她覺得自己沒有被“硬指標”約束,“學院倡導老師和學生以團隊的形式進行有組織科研,雖然有一定的考核要求,但每一項指標的制定都充分考慮研究領域學科特征和青年教師發展特性。”葉紫薇說,學校系統推進教育評價改革,“破五唯、立新標”“沒有用論文數量催熟成果,而是鼓勵我們像培育作物那樣深耕研究。”這種尊重研究規律的治學氛圍讓她得以把過往積累的學術經驗,因地制宜地嫁接在中國問題的砧木上,耐心培育扎根中國土壤的碩果。
葉紫薇的故事也是人大青年教師群體的縮影。近年來,中國人民大學持續深化人事人才評價制度改革,充分發揮人才發展規劃的引領作用,加速構建具有人大特色和示范效應的高等教育人事人才工作體系。正如黨委書記張東剛所說,“人才是推動學校事業高質量發展的第一資源”。
早在2023年8月,青年教師高昊宇在入職四年后破格晉升教授,成為當時中國人民大學新世紀以來學校自評的最年輕教授、首位“90后”教授。其他3位破格晉升教授人選分別為34周歲(2位)和35周歲,均系在各自學科脫穎而出、取得突出成果的優秀青年人才。
在中國人民大學校長林尚立看來,高校人才隊伍培養是一項系統工程。良好的人才生態既是人才的“孵化器”,也是大學的重要“軟實力”。為構建一流的人才生態,必須聚焦于把好引進關、營造優良環境,并且深挖動力源泉,以此厚植一個群賢畢至、競相進步的肥沃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