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石海 科技日報記者 朱彤
4月2日,在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一四四團10連的48座大棚里,由連隊“兩委”和黨員組成的助農志愿服務隊正搶時移栽西瓜苗,運苗、移栽、滴水……各個環節有條不紊。
經過數小時奮戰,一排排西瓜苗整齊列隊,為沉寂的冬棚披上嶄新“綠裝”。移栽間隙,志愿服務隊員還為瓜農講解西瓜栽培技術、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解答種植戶疑難問題,助力春耕促增產。
2024年,曾因效益低迷閑置的48座大棚被10連黨支部領辦的豐鼎種植合作社“相中”。合作社以每畝1100元價格承包給社員沈永革,推行“黨支部+合作社+農戶”管理模式。2024年,沈永革試種辣椒大獲成功,48個棚純收入24萬元。嘗到甜頭的沈永革,今年轉型種植早熟美都西瓜。
產業興旺帶動就業升溫。13連居民馬影在大棚務工,每月5000元的穩定收入讓她成為鄰里羨慕的“月薪族”。她高興地說:“從栽苗到采收,一年干8個月,既能顧家又有收入,這活計比外出打工強多了”。在團場像馬影這樣在大棚務工的群眾有20余人,大棚已成為周邊群眾的“就業驛站”。
“盤活一個棚,帶富一群人。這些大棚從荒廢大棚到果蔬滿棚,從‘閑置包袱’到‘增收引擎’,通過黨支部牽頭流轉閑置資產、推廣輪作模式,讓‘沉睡資源’變成‘活水資本’。”10連黨支部書記彭曾科說。
如今,一四四團以“黨建鏈”串聯“產業鏈”,喚醒沉睡資源、激活產業動能、鼓起職工錢袋,探索出集體增收、職工致富的雙贏路徑。
(石海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