邸金 科技日報記者 頡滿斌
“著力打造全國區域性科技創新及轉化基地,促進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政策鏈深度融合。”2月24日,甘肅省召開十四屆省政府第75次常務會議,甘肅省省長任振鶴號召全省科技界加快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增強科技創新對高質量發展的引領力和推動力。
隴原大地春寒料峭,創新成果卻不斷“刷屏”。
精耕細作 打響“甘”牌
近日,來自甘肅農業大學的張峰教授抑制不住喜悅,他耗時十幾年研發的馬鈴薯新品種“甘農薯7號”作為薯條和全粉加工型馬鈴薯品種,可謂是“全能戰士”,不僅抗低溫糖化、耐貯性出色,還耐旱耐高溫,適應性強、產量優勢明顯。
“實現了高產、高干物質和低還原糖優勢結合,打破了加工型馬鈴薯長期依賴國外品種的局面。”張峰透露說,目前已授權種薯生產企業10家,累計授權費用超過400萬元。此外,該品種已在全國13個主要馬鈴薯產區推廣種植超43萬畝,總產值達14.70億元,帶動農戶增收超億元,還出口到越南、馬來西亞和印尼等國,隴原馬鈴薯產業迎來“高光時刻”。
“薯”光無限的同時,該校孫萬倉教授帶領的油菜育種團隊也取得了好成果。孫萬倉介紹,作為我國唯一的以抗寒研究為特色的油菜育種團隊,其育成的18個超強抗寒冬油菜品種能抗零下30攝氏度到零下25攝氏度的極端低溫,同時,將我國冬油菜種植區成功由北緯35度拓展到北緯48度,推動我國冬油菜產區的深刻變革。如今,孫萬倉團隊深挖甘肅大面積鹽堿耕地的利用潛力,育成SR-2023、KY15、ky7等3個抗pH值8.9左右、總鹽7‰左右的我國首批抗鹽堿抗旱寒冬油菜品系。
“通過強化與企業的合作,建立試驗示范基地,為企業提供技術培訓等,使新品種繁育得到一體化加速推廣,也為學校的創新發展培育了新動能。”甘肅農業大學副校長司懷軍表示。
科企合作 暢通轉化之路
近年來,甘肅省各級各部門為科研機構與企業搭建合作平臺、給予政策激勵、滿足經費支持,讓更多“甘”牌成果走進田間地頭,玉米、燕麥、谷子、馬鈴薯、蘋果、蔬菜、食用菌、中藥材等特色產業新品種不斷問世,提振綠色底氣的同時,奏響了特色寒旱農業成果轉化的“協奏曲”。
2月21日,定西市農業科學研究院牟麗明教授團隊以300萬元的轉讓費,將培育的“西優麥1號”小麥品種轉讓給海南芙銳思植物新品種科技發展有限公司,開創了該院成果轉讓的先河。
小種子緣何售出“天價”?“該品種以固原農科所研發的小麥品系作為母本,與我院自育的,具有多抗、高穩產、廣適性好的品系作為父本進行雜交,濕面筋含量為39.5%,實現了優質強筋與高產的結合,是目前中部寒旱地區最優的更新換代品種之一。”牟麗明說。
據了解,2024年,“西優麥1號”在甘肅定西、蘭州、天水及內蒙古、新疆等地進行示范種植應用,在高標準農田中,“西優麥1號”畝產最高可達330公斤,在高標準梯田中,畝產可達170公斤。
從專利到產品需要多長時間,取決于轉化路徑有多暢通。定西市農業科學研究院構建起育種、繁育、推廣一體化的商業化育種體系,開創了科研與市場深度融合范例,成功為區域農業高質量發展奠定了產業化基礎。定西市農業科學研究院院長張明表示,該院于2024年頒布了《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管理制度收益分配方案》,“我們將把轉讓費凈收入的60%獎勵給科研團隊,激勵科研創新,讓更多成果從‘實驗室盆景’變為‘產業風景’。”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