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水至清則無魚”,在浙江省衢州市開化縣,清水魚卻成為了產業“金名片”。
開化地處錢塘江的源頭,境內河流水質長期保持Ⅰ、Ⅱ類水。據本地縣志記載,開化農民從明朝開始,在自家房前屋后、溪邊溝旁挖塘養魚,品種以草魚為主,完全投喂青飼料。
如今的開化清水魚,除了依靠得天獨厚的生態優勢,還通過科技養殖、品牌建設,從大山深處游向更廣闊的市場。
2009年,開化縣將發展清水魚作為促進百姓增收的支柱產業,先后制定相關政策,引導清水魚產業標準化、生態化、規模化。此后,清水魚養殖面積也從何田、長虹、中村等主要鄉鎮,逐步發展至全縣范圍。
開化縣水產協會會長方進林介紹,開化清水魚按照一口塘大約30至40平方米計算,每口魚塘大約能產出300至400斤的清水魚,年均能有1萬元左右的收益。清水魚養殖過程要“防重于治”,提升魚的生長速度,降低其病害風險,以培育出高品質的“開化清水魚”。
截至目前,開化全縣清水魚塘11000口,養殖生產面積2370畝,年產量2670噸、總產值3.2億元。
清水魚的養殖技術決定了養殖效益。為進一步健全科技服務體系,開化構建起“省級院所+縣級三農強基戰隊+鄉土專家”科技服務體系,并實施漁光互補、跑道養殖改造等提升行動,引進長江水系草魚原種,提高本地苗種產量和良種化程度,有效破解清水魚品種單一、規模不大等問題。
此外,全縣不少魚塘引入智能水質傳感器、智慧監控等設備,實現實景呈現、水質監測等八大功能一體實現。
2020年,開化清水魚獲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開化山泉流水養魚系統入選第五批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市場對清水魚需求的日益增長,進一步增添了當地民眾從事清水魚養殖的信心。
近年來,開化縣不僅致力于科學化發展清水魚養殖產業,也將清水魚和旅游觀光、休閑度假相結合,一大批與清水魚相關的農文旅項目應運而生。
開化縣委常委、副縣長林劉贊表示,下一步,開化將立足好水好資源,加快配套體系建設,實施清水魚養殖創新和產業化工程,培育壯大優勢種業龍頭企業,形成區域集群。要構建集魚苗繁育、產品加工、銷售運輸、餐飲消費為一體的現代化清水魚全產業鏈,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讓這“致富魚”越游越快,越游越遠。
(科技日報記者 江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