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張佳星
“經過7輪調整,累計有149種創新藥被納入醫保目錄。”11月28日,國家醫保局舉行2024年國家基本醫療保險、工傷保險和生育保險藥品目錄調整新聞發布會,國家醫保局醫藥管理司司長黃心宇介紹說,今年醫保目錄中新增的91種藥品中,90種為5年內新上市品種,38種屬于1類化藥、1類治療用生物制品或1類和3類中成藥的“全球新”創新藥。
國家醫保局成立以來連續7年開展醫保藥品目錄調整,樹立了鼓勵創新的鮮明導向。“以目錄準入談判、集中帶量采購為抓手,國家醫保局引導醫藥行業走上創新發展之路。”復旦大學教授、2024年國家醫保藥品目錄調整藥物經濟學專家組組長陳文用數據說話。他介紹,自2018年至2023年,我國醫藥上市企業銷售費用占比從17%降至13.7%,研發費用占比則從1.8%增至4.7%。
為患者減負,“上新”更多好藥
國家醫保局發布數據顯示,此次調整新增91種藥品,調出43種藥品。調整后,目錄內藥品總數增至3159種,其中,西藥1765種、中成藥1394種。
“腫瘤、慢性病、罕見病、兒童用藥等領域的保障水平得到明顯提升。”黃心宇說,通過談判(競價)納入目錄的藥品,平均降價63%,疊加談判降價和醫保報銷因素,預計2025年將為患者減負超500億元。
“本次藥品目錄調整在腫瘤、糖尿病、精神、抗感染等領域,都有療效更佳、依從性更好的藥品被納入目錄,同時保證了價格和費用基本相當。”黃心宇介紹,如某款重性精神病治療用藥,一針可維持半年有效,與目錄內原有每月注射一次的藥品相比,療程費用較原有月制劑低30%以上,實現了“提質不提價”。
此外,首個晚期宮頸癌的雙靶點免疫治療藥物、首個治療20號外顯子插入突變的晚期肺癌靶向藥均順利談判納入目錄。黃心宇表示,隨著更多新藥進入目錄,患者受益水平將穩步提升,醫藥行業加大研發創新的信心也得到有效提振。
騰籠換鳥,擴大創新藥發展空間
隨著品種增多和進目錄后持續放量,醫保基金對協議期內藥品的支付金額逐年上漲。數據顯示,今年前10月,醫保基金對協議期內談判藥品支付約920億元,按相同周期計算,為2019年的21倍。黃心宇表示,醫保基金是“真金白銀”地支持創新藥發展。
如何在對新藥大規模資金支出的同時確保基金安全?國家醫保局醫保中心副主任王國棟解釋說,科學合理的測算使得談判準入藥品“質價相符”“物有所值”,與此同時,藥品耗材集中帶量采購,為新藥耗新技術的準入以及醫療服務價格調整騰出了超5000億元的醫保基金空間。
隨著統一醫保藥品市場的建立,多數創新藥在進入目錄后能夠實現快速放量,獲得合理的市場回報。“醫保藥品談判將眾多優質創新藥品納入醫保目錄,極大激發了醫藥企業的創新積極性。”陳文說,醫保談判之后,我國新藥研發管線的全球市場占比顯著增加。2023年創新藥新藥上市申請(NDA)受理量為132件,相比于2017年翻了6倍。
“新版國家醫保藥品目錄自2025年1月1日起正式實施。我們將指導各地醫保部門抓緊做好支付政策調整、藥品采購平臺掛網、信息系統改造等工作,指導和督促定點醫藥機構加強新增藥品的配備,讓參保群眾盡快用上好藥新藥。”王國棟說,隨著醫藥技術發展,一些昂貴的細胞治療、基因治療藥物相繼上市,僅靠基本醫保制度難以完全支撐,國家醫保局正在著力構建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為創新藥拓展發展空間,保障人民群眾多層次醫療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