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張佳星
5月22日,由懷柔區科學技術委員會、北京懷柔科學城管委會設施平臺處、北京大學懷柔科學城校區籌建辦公室主辦,輕元素量子材料交叉平臺承辦的輕元素量子材料交叉平臺揭牌啟動運行儀式暨成果發布會舉行。
據介紹,輕元素量子材料交叉平臺2020年8月獲得北京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立項批復,建設單位為北京大學、北京懷柔科學城建設發展有限公司。平臺旨在探索基于全量子化效應的輕元素量子材料,實現對全量子化效應的探測和調控,并將其應用到相關器件研發。
活動現場。主辦方供圖
北京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高技術產業處處長趙英俊介紹,北京大學布局“一設施三平臺”(多模態跨尺度生物醫學成像設施、激光加速中心、輕元素量子材料交叉平臺、分子影像與醫學診療探針創新平臺)和懷密醫學中心,為北京懷柔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強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作出重要貢獻。未來,市發展改革委將和懷柔區一起,不斷加強各類要素保障,持續加大支持力度。期望北京大學進一步加快已落地項目建設、加強體制機制創新,校市雙方進一步加強合作,瞄準“十五五”謀劃更多設施平臺項目。
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中關村科技園區管理委員會副主任龔維冪介紹,在輕元素量子材料交叉平臺建設前期,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先后設立“物質科學大裝置集群交叉實驗技術研究”等專項,圍繞物質技術科研突破等目標,支持北京大學開展物質科學領域相關技術突破。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將持續推進懷柔科學城科研創新能力建設,聚焦輕元素量子材料交叉研究平臺等設施平臺的科技創新,激發設施平臺集群在基礎研究、原始創新和前沿科技上的協同效應,打通從基礎研究到應用研究、產業轉化的技術創新路徑。
懷柔科學城黨工委委員、管委會副主任、懷柔區副區長蘭雄景表示,輕元素平臺填補了國內輕元素量子材料綜合研究平臺的空白,將為我國在輕元素新材料的探索、新量子效應的發現等領域實現突破發揮重要作用。懷柔區將持續做好“科學”“科學家”“科學城”三篇文章,統籌提升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水平,服務好戰略科學家、一流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
北京大學黨委副書記、副校長寧琦對平臺未來建設提出了三點意見:一是加快建設進度,全面進入狀態;二是打造人才隊伍,攻關科研難題;三是完善創新鏈條,推動成果轉化。
平臺負責人、北京大學物理學院教授江穎介紹了平臺基本情況、研究團隊構成、歷史沿革以及平臺近期工作進展。江穎介紹,團隊自行研制的qPlus型掃描探針顯微鏡系統技術,通過探測極其微弱的高階靜電力,首次實現了氫原子的成像和定位。利用這套技術,團隊解決了凝聚態物理和物理化學領域一系列基礎科學問題。目前,商業化的qPlus型掃描探針顯微鏡系統已正式推向市場,有望改變我國高端掃描探針顯微鏡長期依賴進口的被動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