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俊杰 科技日報記者 吳純新
“病蟲防治關鍵在于轉變觀念,要提前預防,不能等蟲子咬莼菜葉了再防,效果差且損壞水體。”8月10日,高溫擋不住湖北民族大學林學園藝學院教授、恩施州科技特派員王明紅的腳步,他頭頂烈日“扎進”水田里,一邊翻開田埂周圍土壤檢查害蟲活動痕跡,一邊耐心講解蟲害防治關鍵點。
這是湖北恩施州科技特派員服務基層,助力鄉村振興“加速度”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在恩施廣袤的田野上,1081名科技特派員走村入戶進企業,指導春耕秋收、提供咨詢幫助。他們把論文寫在恩施大地,把科技送到田間地頭,是農民心中的“田專家”“把脈人”,更是農民增收致富奔小康征程中的“引路人”。
技術培訓添“智力”
“要想玉米高產,品種選擇是基礎,栽培方法是關鍵,只有實現‘良種配良法’才能實現玉米高產、農民增收、企業增效。”恩施州農科院的科技特派員楊秀乾,在巴東縣金穗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示范基地進行玉米新品種高產高效栽培技術指導服務時說。
“科技特派員為我們開展茶葉病蟲害防控技術培訓。在他們幫助下,我們不僅增了收,還添了‘智’。”建始縣三里鄉窯場村茶葉種植大戶冷云款對科技特派員的技術指導充滿感激。
為發揮科技特派員“政策宣傳隊、科技傳播者、創新領頭羊”作用,2022年,恩施州科技局創新科技特派員遴選工作,一改過去自上而下“派”為自下而上“選”,采用 “同臺競技、差額遴選”、委任制等方式,爭取和選派1081名科技特派員下沉到全州8個縣市。
科技特派員深入田間地頭、生產一線走訪調研,精準掌握農民培訓需求,精心設置培訓內容,大力整合培訓資源和項目,采取現場集中授課、線上觀看科技電教片等方式,“線上+線下”相結合,“基地+示范”相結合,開展玉米、土豆、貢米、食用菌、茶葉、莼菜等特色產業技術培訓,傳授種植養殖技術規范,為鄉村振興提供“智力”支撐。
目前,該州科技特派員深入田間地頭開展技術培訓538場次,培訓群眾5萬余人,帶動群眾人均增收5000余元。“農村缺乏真正懂技術的人,種植養殖大多采取傳統方式,產能低,要發揮科技特派員的結對幫帶作用,培養農村實用技術人才,為鄉村振興增添‘動力’,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恩施州科技特派員羅凱說。
產業指導增“活力”
“前年,基地莼菜畝產約1000公斤,去年畝產只有幾百公斤,不少莼菜根系發黑腐爛,無法繼續采摘,急需農技專家指導。”今年3月,利川市莼漁生態農業有限公司企業負責人王治全心急如焚。
很快,王明紅逐一走訪種植戶,并對莼菜病蟲害防控、田間管理等注意事項提供詳細指導,提振農戶的種植信心。
為幫助群眾解決無法解決的技術難題,激發群眾發展產業致富“活力”,來自恩施州農科院、湖北民族大學、恩施職業技術學院、恩施州林科院等單位的一千余名科技特派員,與駐點服務部門簽訂服務承諾書,建立指導聯系機制,公開聯系電話,搭建指導平臺,結合自身技術優勢,為農戶、企業(合作社)提供病蟲綠色防控、測土配方施肥、修枝整形等產業技術指導,補齊群眾技術短板。
為解決鄉村振興人才短缺問題,恩施將科技特派員結對幫帶培養技術人才作為抓手之一,借助科技特派員力量,結對幫帶有發展潛能、有種植養殖意愿的農村青年。
按“1名科技特派員+1名農業技術人員+1名農村青年”培養方式,通過現場講解、示范指導、入戶面授、外出觀摩等形式,采取視頻連線答疑、面對面答疑等方式,及時向培養對象傳授技術、提供技術咨詢等服務,就地培養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的“土專家”“田秀才”866名、專業戶260余戶。
“科技特派員為我們培養了‘土專家’,讓我們看到發展白柚產業的美好前景,增添村‘兩委’帶領群眾推進鄉村振興,實現共同富裕的信心。”宣恩縣沙道溝鎮欄桿坪村紀檢委員唐勇如是說。
如今,千余名科技特派員常年活躍在田間地頭和生產一線,架通了農民增收致富橋梁,延長了農業產業鏈,為鄉村振興注入強勁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