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剛過,在海軍軍醫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上海長海醫院)消化內科內鏡中心內,一位患者穿上特制檢查服,在吞服一粒“膠囊”后,躺在檢查床上。
在醫生的遙控下,這粒“膠囊”經由食道入胃入腸。隨著“膠囊”在消化道內的移動,潰瘍、息肉等相關圖像在前方屏幕上清晰地展示出來。整個過程中,患者不用麻醉、無須插管,且在檢查完成后,“膠囊”可被人體安全排出,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無痛無創檢查。
這粒“膠囊”即膠囊內鏡機器人,中國工程院院士、海軍軍醫大學李兆申教授及其團隊是主要研制者。作為我國著名消化病專家,李兆申長期致力于消化內鏡技術研發和危重胰腺病的治療。
“科研來自于臨床,并反哺于臨床。從臨床中發現臨床難題,并通過細致的設計進行嚴格的臨床研究,這既能解決病人的臨床難題,又能促進學科發展。”李兆申日前對科技日報記者表示,這是醫學科學研究的必經之路,醫學研究必須聚焦我國重大臨床需求,堅持科研創新工作。
提高基層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能力
記者: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完善人民健康促進政策。可以說,提高消化道疾病的診治水平,是保障人民健康的重要手段。那么,我國消化病學科發展現狀如何?又面臨哪些突出問題?
李兆申: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我國對消化道出血、膽道結石等常見消化疾病的治療已經較為成熟,學科規模不斷擴大,也擁有了具備一定規模的學科人才隊伍,部分大型醫療機構的消化科成立了專科中心或研究所,成為消化系統疾病基礎研究、新技術應用推廣、疑難疾病轉診和消化專科人才的培養基地。各個醫院、團隊也更加注重亞專科的發展和創新,許多罕見病、疑難雜癥的診治水平都上了一個臺階。
雖然我們在消化病學科領域已經取得了很多成績,但在一些方面仍然需要加強。首先是消化疾病診療要深入基層,進一步改善基層群眾的診療現狀。其次,需要持續推行完善消化道腫瘤早篩及早診早治計劃,結合大數據、人工智能等輔助手段,提高早期診斷的能力,同時提高群眾的篩查意識。再次,消化內鏡醫師數量和患者需求仍不匹配,內鏡醫師的人均數量遠遠低于發達國家。
記者:近年來,您一直在倡導消化道癌早防、早診、早治,那么,為什么要推進消化道腫瘤篩查?消化內鏡技術研究和消化道腫瘤篩查有哪些關聯?
李兆申:我國是消化道腫瘤高發國家,在我國死亡率最高的5種癌癥中,消化道腫瘤占據了3席,且我國消化道腫瘤患者中,大約85%在確診時即為中晚期。對早期消化道腫瘤而言,不僅治療費用低,而且不需要外科手術,也不需要化療,大部分病例只需在內鏡下切除病灶,且預后很好,患者的5年生存率可以達到80%—90%。而中晚期消化道腫瘤不僅治療費用高昂,且患者的5年生存率僅有30%—40%。因此,推行消化道腫瘤篩查十分必要,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是延長患者生存期的關鍵。
消化內鏡技術發展和消化道腫瘤篩查息息相關。如食管早癌和胃腸早癌,在傳統胃鏡的白光下,可能與周圍正常黏膜沒有明顯差別,這就會導致早癌的漏診。而隨著電子染色技術、放大內鏡、共聚焦內鏡和細胞內鏡的發展,內鏡醫生可以肉眼觀察到病變的組織、血管甚至細胞的變化,顯著提升消化道早癌的檢出率。因此,不斷研究和改進內鏡技術,有助推行消化道腫瘤篩查。
未來膠囊內鏡會進一步普及
記者:2013年,您的團隊成功研制了我國首臺可定位可遙控膠囊內鏡機器人。前不久“和平方舟”醫院船執行“和平使命—2022”任務時,這種膠囊內鏡機器人再次受到廣泛關注。能否介紹一下膠囊內鏡機器人研制的初衷,及其當前發展和推廣情況?
李兆申:傳統胃鏡檢查是侵入性的,受檢者常常感到不適,在人群中的接受度不高。無痛胃鏡則會增加相關的麻醉風險和費用,有禁忌證的患者也無法采用這種方式。面對臨床上遇到的這些難題,我們希望研發一種新型內鏡,在提高患者舒適度的同時滿足醫師的檢查需求。我們研發的第一代膠囊內鏡極大地提高了患者檢查的舒適度,但是它無法滿足胃部的檢查,也不能由醫師控制;而第二代膠囊內鏡實現了體外的主動操控,提升了胃部檢查的完整性。
目前膠囊內鏡并不如胃腸鏡普及,許多醫療機構尚未開展這項檢查。與傳統胃腸鏡相比,膠囊內鏡的操作并不復雜,但對醫師的閱片和報告能力要求較高,因此我們也在不斷推進相關規范化培訓。此外,膠囊內鏡在我國的自主研發和生產,也為其推廣起到了重要作用。相信在未來,膠囊內鏡會進一步普及并惠及更多人。
記者: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以國家戰略需求為導向,集聚力量進行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能否結合您所從事的研究談談看法和建議?未來醫學科學發展應該瞄準什么方向發力呢?
李兆申:科研創新和成果轉化是學科發展的驅動力。我們團隊主要的研究方向是胰腺疾病、消化內鏡和消化道早癌診治。對一種疾病而言,診療模式的建立依賴于相關的基礎和臨床研究,也和各種技術及設備的發明創造、更新換代相輔相成。以膠囊內鏡為例,早期產品雖然可以滿足顯像、無痛的需求,但無法受醫師操控,于是我們研制了二代產品,同時國內醫療企業也攻克了技術壁壘、實現了自主生產。
基于我們團隊的研究和探索經驗,我認為在現有基礎上,未來醫學要注重在生命組學、人體微生態、精準治療等方面的探索,同時與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相結合,推動醫療衛生事業高質量發展。
培養掌握多門學科的復合型人才
記者: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人才是第一資源。目前,我國消化病學科人才隊伍的現狀如何?有哪些突出問題亟待解決?
李兆申:目前我國消化病學科領域存在人才短缺的問題,尤其是內鏡醫師。消化道腫瘤的篩查主要依靠內鏡,但中國有14億人口,內鏡醫師還不足4萬人。在治療方面,每年大概有100多萬患者需要實施內鏡逆行胰膽管造影(ERCP),但能完成這些操作的醫師并不多,能完成的手術量還不到需求量的五分之一。其他消化疾病的診療和相關內鏡技術,也面臨著相似的困境,內鏡醫師缺口巨大。這可能導致部分消化疾病漏診甚至誤診,許多診療無法開展。如果用傳統模式培養消化醫師,周期較長、成長速度較慢,也無法滿足患者的需求。針對這樣的現狀,需要持續開展標準、高效的人才培養計劃,完善醫療互助健康保障體系。
記者:您在前不久的一次報告中提到,利用機器人、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和互聯網及5G技術,胃腸道內鏡治療技術將得到突破性發展,微創、舒適、智能將成為內鏡診療“標配”。這對消化病人才培養提出了哪些新要求?
李兆申:消化病學科領域不能墨守成規,重點要培養同時了解傳統醫學和前沿新興學科的復合型人才。消化病學醫師首先要夯實醫學理論和實踐的基礎,把理論和實踐有機結合,在臨床工作中發現問題、尋求突破創新。此外,消化病學科領域在人才培養中應積極打通學科壁壘,主動接觸人工智能、互聯網等新型技術,并在科研和工作中有效運用,優化當前的診療方式和輔助器械。
(科技日報記者 張強 通訊員 白進 胡良皞)